1953年编著《现代中国解剖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年出版)。
YICMG凝聚着对澜湄青年交流美好愿景的期盼、对澜湄流域治理与发展光明未来的追寻。6年来我们合力打造澜湄在线教育合作平台,通过澜湄青年在线、澜湄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论坛、教学技能培训、澜湄流域治理讲习班等项目,加强高校间交流互鉴,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共同促进澜湄流域高等教育发展。
经各国评委的通讯评审,最终,来自8所高校的18支队伍顺利晋级、参与决赛。在开幕式的结尾,全体与会人员面向镜头竖起大拇指,为第六届澜湄青创赛点赞,为澜湄区域合作的金色样板点赞,更为共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澜湄精神点赞。在赛事期间,六国选手不仅要展现项目创意与设计,还将在大赛特色环节澜湄咖啡屋环节与专家评委进行一对一交流,接受专家指导。8月15日,第六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2022)决赛在复旦大学开幕。对接国家战略,打造青年人文交流品牌项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简称澜湄青创赛(Youth Innovation Competition on Lancang-Mekong Regions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YICMG)是由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响应中国外交战略和布局、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引领湄公河五国高校和社会机构服务澜湄合作、东盟合作的青年活动项目。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主持。对学生的关爱与培养,不仅仅反映在一个闻玉梅身上,对所有她的学生,林飞卿都倾注了一个老师所有的心血与责任,八旬高龄的她仍然认真审阅研究生的记录,并反复核算推敲实验结果的可能性,一直工作到1987年,84岁高龄退休。
根据作家出版社出版、杨义堂著的长篇传记文学《抗战救护队》记载,林飞卿和先生荣独山都被派往一线战场,跟随细菌专家陈文贵到湖北黄梅县参加武汉东部战场救护工作。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林老师的指导。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高晞老师(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史教研室教授)回忆:在某个重阳节的敬老联欢会上,林飞卿老师和荣独山教授携手优雅地翩翩起舞,一曲交谊舞跳的从容自如,令大家震惊。在上医95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上医前辈严谨治学,医德高尚,对上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主编、名誉主编。每天傍晚,师徒同打太极,成为当时校园的一道独特风景。
愿青出于蓝胜于蓝林飞卿毕生教书育人,严谨、认真、诚恳、耐心,在学术问题上,她提倡民主,启发青年人主动探索、开阔思路,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林飞卿即来到上海任国防医学院卫生实验院细菌科主任,从事教学与军用疫苗制备与检定工作。她一丝不苟、认真勤奋的治学风格,严格又和蔼、诲人不倦的师表品德,对我毕生均有极其深远的影响。7. 《微生物学报》第50卷第4期学科先贤。
90年代前后,合作研究鸭类乙型肝炎感染的检验及去除法氏囊后的影响,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林飞卿教授在做科研20世纪60年代初期,针对我国细菌性痢疾流行严重、死菌苗效果差的问题,她建立了志贺菌感染致豚鼠结膜角膜炎动物模型,为志贺菌制备减毒活菌苗和选择流行菌株为候选菌株等奠定了基础。他们还对用改良方法生产的细菌培养物和滤液进行了抗原检测,证明菌体有很强的毒力,菌体滤液都对实验动物有良好的抗原性。两年多的倾囊以授之后,林飞卿认为闻玉梅已经从自己这里学到了她所能教的所有东西,为了进一步培养闻玉梅,就将闻玉梅送到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大学进修,师从中国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开拓者之一的谢少文教授。
此外,她带领团队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和流行型别进行研究,为控制其流行提供了依据。1998年 5 月 4 日,林飞卿在上海中山医院因肺部感染逝世。
林飞卿教授与荣独山教授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祖国大好河山惨遭日寇铁蹄的蹂躏。参考文献:1. 曹晓燕、周国民、裴鹏:《林飞卿传略》2. 瞿涤、裴鹏、荣丽华、石瑞金:《留取丹心照汗青——纪念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家林飞卿教授》3. 上海医科大学创建80周年出版物编审委员会:《上医情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1932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队总队长、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林可胜曾经征求过荣独山的意见,是否让林飞卿教授留在总队机关,荣独山觉得学细菌在机关干活不是长项,前线更需要他的夫人林飞卿,而林飞卿呢,虽不愿意留在机关,也愿意去照顾病人,但这就意味着要和丈夫分开,结婚以来的种种艰难,多少令夫妇二人难过不舍。1949年起任上海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免疫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曾获国家教委198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89年上海市科学进步奖。没想到,林飞卿真的带着闻玉梅一起练起了太极拳。这份关怀不止于在学术科研领域,林飞卿观察到闻玉梅的脾气比较急躁,便半开玩笑地劝告她,你就像在打少林拳,应该多打打太极拳。
同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32年6月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细菌系任助教,并于1935年与时任协和医学院讲师荣独山结为伉俪。从相识到战友和同事,经历了生生死死的考验,面临了重重困难险境。
这份补充遗嘱委托曹小定和叶瑛两位教授转交校领导。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至第八届人大代表。
我国免疫学奠基人之一林飞卿教授致力于肠道菌菌苗、局部免疫及抗感染免疫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她创建系统性白色念珠菌的快速诊断,以利及时治疗。
林飞卿教授与闻玉梅教授合影1960年,闻玉梅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基础部获重点培养,正式拜林飞卿教授为师,林飞卿亲自制定师徒计划。1924年6月从上海圣玛利亚女中毕业。他们在医学教育岗位上以身示范、立德树人,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6. 《上海免疫学杂志》1998年第18卷第3期。
在这民族危亡之际,荣独山和林飞卿毅然投身于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护工作,之后战事愈紧,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撤往后方,不久,夫妇俩又奔赴汉口,加入了时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林可胜教授领导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的工作。现虽已至耄耋之年,然老骥伏枥,壮志犹存,仍图有利于人民。
她告诉她的学生:荣独山的离世,自己曾感到非常难过,但想到荣老师会在天上等着她,她就不那么难受了,他们是一定再会见面,又会在一起的。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全面封锁而缺乏进口原料的情况下,在林飞卿的兄长、同一学校任教的著名生物化学家林国镐的帮助下,林飞卿带领几位年轻教师开展以黄豆蛋白水解物代替国外酪蛋白水解物制备伤寒杆菌液体培养基原料的研究,该法具有保留细菌可溶性抗原及包膜抗原等优点,解决了当时细菌疫苗生产和研究的瓶颈,为我国生物制品部门所采用。
当时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名义上虽属群众性团体,主要工作却是组织、派遣医疗队和医护队,携带医疗器材,去战地医院和后方医院,协助医护工作,并组织运输队,协助转运伤病员。林飞卿在 1992 年 2 月的一份补充遗嘱中写道:1.不开追悼会,不做遗体告別、遗体献给校方。
赓续先贤初心,汲取奋进力量。在实验技术方面,更是强调要正规,接种细菌、挑取菌落、稀释血清、观察结果等全套的基本技术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极为严格地训练:做血清稀释时,必须规范,每管只能混匀三次,不能两次,也不能四次,要与机器一样准确无误。这些教授都是各学科的先驱者、奠基人或领军人物。我的点滴成绩都渗透着林老师的心血。
在愿青出于蓝胜于蓝精神的指导下,她培养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带头人或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两院院士,如闻玉梅院士、曾毅院士。早在1936年,陈文贵队长即以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视察员的身份在孟买哈夫金研究所从事过鼠疫研究,因而林飞卿被派往该所学习制备防治鼠疫菌苗的研究。
她写道:在我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我对研究生、进修生、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和技术员的培养极为重视,抱着‘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尽快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1956年,经中央核定,上医有16名一级教授,22名二级教授。
20世纪50年代初,林飞卿早年她在美国学习过液体培养百日咳病原菌百日咳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 pertussis)。多年以后,林飞卿将国际友人赠给她的一把镀金钥匙郑重地转赠给闻玉梅,并叮嘱她:继续打开微生物、免疫学的知识宝库。
发布评论